佛教起源於印度,從印度傳到中國,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很遺憾的是,現在印度已沒有佛教,在中國也有名無實,真正保有大乘佛教的精神者,只有日本的淨土教法,而又以淨土真宗集其大成。
淨土真宗不但保有佛教的精神,同時也保有大經第十八願的精神。所以親鸞聖人在《正信偈》中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如來指佛陀,其出世的本懷,是為了講阿彌陀佛的「本願海」,這是價值所在。從「本願海」流露出來的文字就是「淨土三部經」。淨土三部經以大經為主,大經以第十八願為主,而第十八願的精神何在?是在講「佛心」是什麼。
什麼是佛心?是「眾生安樂我安樂,眾生苦惱我苦惱」。換言之,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佛心,佛心是大悲心。
把「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傳給我們的有中國的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此教法於隋唐時代傳入日本,後來傳到淨土真宗開山祖師親鸞聖人。
日本於聖德太子時將中國佛教由中國引入日本,他留下最著名的法語是:「世間虛假,唯佛是真」。於聖德太子傳記中記載,太子前身是中國衡山的慧思大師。其實「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佛心,是大悲心的教法,在中國已被完成了,但是真正領受這傳承的是聖德太子、親鸞聖人。因為有這些祖師的出世,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才能領受到這個教法的恩惠。
我們現在能聽聞到這麼殊勝的教法,是佛法的因緣已經成熟,而不是我們有修行或與眾不同,功不在我們,而是在因緣哦!這就是托福,托佛的福,托祖師的福,托眾生的福,我們才能聽聞到這個教法。因緣的力量不可思議。
以前在日本某寺院有個小沙彌,非常聰明,佛經過目不忘。可是有段經文,再怎麼背也背不起來,老師父甚為不解,於是就入定觀察。原來小沙彌前生是隻小貓,被母貓生在大殿佛桌下面,每天聽聞誦經,所以前世薰習過的佛經,此世皆能過目不忘。唯獨每次餵奶的時候,母貓將它叼到別處,此時念誦的經文未聞及,到了這一世就記不住。所以佛法的因緣很重要。類似這樣的典故很多。
今晚我們大家能齊聚一堂在這道場共同聽聞佛法,也是無數因緣的累積,不是一生兩生,而是無數劫的累積,所以我們要慶喜宿善,遠慶宿緣。
不要小看聽聞佛法!今天晚上大家在此所聽聞的佛法,即使一再投胎轉世也不會消失,有朝一日還會大放光彩哦!一樣聽聞佛法,有聽進去或是當耳邊風,結的果是天差地別的。
學習佛法切忌慢心,何謂「慢心」?是「這我聽過了」「那我也聽了幾遍」。聽聞佛法要每次每次都是「初聞」,即第一次聽聞。聽聞佛法很好,但是千萬不要變成「萬事通同朋」。吃東西也是如此,第一次吃覺得很美味,多吃幾次就平淡無味,這是人性。學佛者一定要保持「初聞」的心,這很重要。
聽聞佛法要常持「初聞」心,禮佛也要常持與佛「初會」的心,保持「初心」很重要,最怕變成「萬事通同朋」。想想看,佛法如此,世間法也如此,第一次很有味道,當你覺得「是那個啊!」就沒有「初心」的味道。
聽到這裡,大家如有什麼體驗請提出來。因為是「初聞」「初會」,所以佛法不是記憶哦!佛法是什麼?佛法是「直覺」。
問:請問老師「初會的心」,是否就是一種純真、沒有自我計度的心?
師:沒有錯,這叫「白木的念佛」,是法然上人所講。為什麼是「白木」?「白木」是原木色,而一般念佛會將念佛塗上顏色。「白木的念佛」是老實的念佛,是純、淳、順。宗教最忌諱我執、我見,所以禮佛也要「白木的禮佛」。
問:事實上自己每天禮佛都沒有「初會的心」,怎麼辦?
師:一般人拜佛有「我每天都有拜佛」的心,所以沒有「初會」的心,真宗的禮佛是「佛讓我禮佛」,即「被禮佛」,這是「初會」的心。有句法語說:「被動的世界無我」。「我每天都有拜佛」,這是把拜佛當成善行。真正的禮佛不是凡夫的善行,是「彌陀的功德」。「功德」是由佛方迴向給我們的。
問:聞法要以「直覺」,不能以記憶,禮佛要以「初會的心」,這很難耶!
師:會用「記憶的心」來聞法都是「零」,該被棒喝。如果是跟黃蘖禪師學習,會被打三十棒,抱頭鼠竄。這在說什麼?不要用頭腦學佛,用頭腦學佛會變成凡夫的知見、凡夫的執著。
不要想得太難,佛法是感應的世界。比如我們眼睛看到紅色的花,是紅色的花先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才能看見紅色的花;同樣,是佛先把功德迴向給眾生,這叫「應」,眾生才能感受到佛的功德。所以佛法是感應的世界,而不是記憶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要經常接近佛?因為佛有放射能,所以經常接近佛的人,就能感應到佛的放射能。佛是有能量出來的哦!喜歡爬山的人,看到草木的綠色會很舒服,因為與山感應道交的緣故,不是記住山才去爬山,而是山感動、吸引我們去攀登。
問:請問老師昨天所講的「模仿念佛」,就是要達到被感應的念佛?
師:模仿也是一種與佛感應道交的方法。如果父母每天都有敲磬,孩子就會模仿父母敲磬。我從小生活在佛法的家庭,祖母、母親每天都有敲磬做早晚課誦,所以我聽到磬的聲音,會覺得很親切,很懷念。
來學佛不是自己的力量,為什麼要模仿呢?是為了使自己「久習成性」。所以養成念佛的習慣,很重要。但是一般人都養成吃喝玩樂的習慣,所以不來學佛。有養成禮佛習慣的人,也會習慣成性。我們會拜佛不是我們了不起,而是禮佛成性,是佛的功德徹到,我們才會禮佛成性,念佛成性,所以請不要忘記「久習成性」這件事。「好」會久習慣成性,「不好」也會久習成性。(休息一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