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HK Horai

正信像講讚 (二)

原创: 瑞劔老師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真宗有七位高僧。即: 印度的龍樹菩薩·天親菩薩。 中國的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善導大師。 日本的源信和尚·源空(法然)上人。 印度在日本的西邊,故言“印度西天”。“論家”,指造論書的人。此處指龍樹菩薩造了《十 住毗婆沙論》一部;天親菩薩造了《淨土論》一部。“中夏”,指中國。“夏”,有大的意 思。“日域”,指日本。日本是“太陽昇起的國家”,故言:“日本”,“日域”。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大聖”,指釋迦如來。“興世”,指出現此世間。“正意”,指目的、使命。“本誓”,指 本願。“應機”,機指極惡最下者,應如此凡夫(機)的法,即名“應機”。 若非彌陀如來的本願,如吾輩凡夫是無法獲救的。

救度者,即“法”,指“如來”·“本願”·“名號”,被救度者,即“機”,指“眾 生”·“信心”。 聖道門所講的“法”太深奧高妙,“機”劣故,“法”·“機”不相應。淨土真宗(本願) (法),即是應極惡最下“機”(眾生)的教法。


(十五)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此文出自《楞伽經》,釋尊的預言。《楞伽經》有三種:四卷經、七卷經和九卷經。 “楞伽山”在哪里,到現在仍然不詳,有的學者推測,大概是斯里蘭卡(錫蘭島)的adams peak。 “有無見”(思想),指人的思想在說明宇宙萬物時,往往有二種見解,一是萬物存在 (有),二是萬物不存在(無)。 釋尊在世時,印度盛行六十二種學派(即後世的六派哲學)的哲學,歸類這些學派,皆不 出“有見”和“無見”。西洋哲學皆屬“有見”,基督教等講“神造天地”,故亦屬“有 見”。 從大乘佛教(般若空思想)的立場來看,有見、無見,皆是謬見。 龍樹菩薩造了《大智度論》(百卷),及《中觀論》(七卷),闡明有見和無見都是謬見,並

摧破二見之說,故“正信偈”讚之言:“摧破有無見”。《智度論》和《中觀論》的思想,

乃“三諦圓融”的真理,“八不中道”的真理。世上無思想可勝此真理。

“大乘無上法”,《楞伽經》中,七卷《楞伽》及九卷《楞伽》都有文字記載。其文如下: “我乘內證智,非妄覺(凡夫的知識)境界,如來(釋尊)滅世後,誰持(理解)為我說。如 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三諦圓融的真理),於南天國中(南天 竺),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思想),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 地(菩薩十地的初地),往生安樂國(彌陀的淨土)”。 這是釋尊作的有關龍樹菩薩的預言。 “大乘無上法”,大乘各宗派如華嚴宗、真言宗等的學者,都各自稱自己的宗派才是“大乘無 上法”,但是只要有“往生安樂國”這句話在,“大乘無上法”即是指彌陀的本願法門。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龍樹菩薩大別佛教,將之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指如陸路步行一樣,很 艱難辛苦。“易行道”,指如乘船航海一樣,很容易輕鬆。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憶念”,指如子憶母般的愛慕之心。“本願”非“虛言”,佛說“必定救你”,即一定如本 願所說,“就這樣地”來救度我們。言“信心”者,憶念“本願”(本願力)即是“信心”。 不憶念“本願”,只想獲得“信心”去往生的觀念是錯誤的。

“憶念”,指朝、晝、晚,經常憶念著廣大無邊的如來,心生喜悅者,即名“信心”。有憶念 必得“信心”,“憶念”即是“信心”,亦會“念佛”出來。 聖人說: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淨土文類聚鈔》)。

漠視此文,只看一眼即拋到一邊,故無法“獲信”。 拜讀到如此偉大的文章,當朝·晝·晚地每天每時的憶念此文,五年、十年、二十年不斷地憶 念的話,自會漸漸地瞭解此文意。此文一解,自成“信心”。 由信心所生的稱名念佛,那“稱名”即是“憶念”,“憶念”即是“稱名”。如此,“憶 念”(信心)化為“念佛”從口中出來。 本來以為“念佛”是自己的念佛,沒想到原來是“南無阿彌陀佛”變成聲音從我的口中跑出 來。故言此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稱名”,沒有“憶念”,也沒有“念佛”的人,只想早一點獲得信心的人,不管他多麼 地處心積慮,也是無益。 “稱名”,乃從“信心”所發出來的稱名,乃從“讚歎”所發出來的稱名。故言“稱名”即 是“憶念”。 真不思議呀!“本願力”如此地躍動者。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是無信心的人。如此之人,念佛不會主動跑出來。即使有念佛,亦是 刻意的念佛,故是“自力的念佛”。刻意的念佛,也是無法往生的。 “憶念彌陀佛本願”很重要。 “本願”要如何憶念呢?即如來本願無虛言,故必如本願所言,眾生聞信,必得往生。每天每 時憶念此廣大的“本願”者,此即是“信心”,亦是“他力的稱名”。 要言之,我們即是“依本願力往生”。 一說到“依信心往生”,人就想要得到“信心”;一說到“念佛往生”,人又想要“念佛”求 往生。 是“本願力好大呀,就這樣地往生”的。懂得“就這樣地”的滋味的,即名“憶念彌陀佛本 願”。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只顧著“念佛往生”,往往忽略了如來的“本願”(本願力)。“憶 念彌陀佛本願”一句,很重要。憶念如來的“真實本願”,即是“信心”。報恩的“念佛”, 由憶念“本願”起步。 《和讚》曰: “獲得真實信心者 彌陀名號常稱持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長在心”

“信心獲得之行者 常應報謝佛慈恩”

《般舟讚》(善導大師)曰: “長劫讚佛報慈恩 不蒙彌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出娑婆”。


(十六)

天親菩薩造論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歸命無礙光如來”即是“信心”。同行不歸命如來,只想著要獲得信心往生。“歸命”(信 順勅命)即是信心。 “本願”即“橫超大誓願”,“橫超”指橫越生死大海。

廣由本願力回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天親菩薩為我們述說如來的“真實”。如來的真實,即是以“本願力”救度眾生,我們即是頂 戴“如來的真實”往生。想自己獲得信心往生的人,何處有如來的真實呢?唯有領受如來的真 實方能往生。 令我們信“依本願力往生”的,即是如來的回向。以為“自己要念佛求往生,要獲得信心往 生”的想法中並無如來的回向,唯是暴露著自力而已。 不可忘記“本願力回向”。 天親菩薩表白自身的信心道:“我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願往生”。若不同於天親菩薩的“一 心歸命”,即無法往生。“一心歸命”者,即是信順如來的勅命,此名“一心歸命”。“汝一 心正念直來”,即是“如來的勅命”,故吾人聞佛語後,但老實地領受:“好,謝謝”,此即 是“一心歸命”,即是“真實信心”。 不論聽了多少信心的解釋,若不著眼於“本願力”的偉大處,即非“信心”。阿彌陀如來“就 這樣地”救度我,此即是“本願力”。目中無“本願力”的,既非信心,亦非佛法。 信心非自己的知識,亦非自己的想法。能領受依“本願力”往生的,即是信心。被本願力吸引 住的才是信心。有人只看到信心,忘了本願力。忘本願者,即非信心。 在本願力中找到信心的人,會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即名“歡喜”,或名“喜愛心”。 一心一意只想得到信心,眼中只有信心的人,對他來說,本願力是不存在的。忘記信心,著眼 於本願力的偉大處,這才是信心。 “自己”想得信心,“自己”老是出頭的話,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忘己,心被本願力的偉大打動的,即是信心。 信心,乃忘記自己,本願力。 信心,乃“想要獲信”的心休止,本願力。

歸入功德大寶海 必獲入大會眾數

“功德大寶海”,指名號,又指真如,又指信心。 “信卷”言大信心為:

“一、長生不死的神方(不死的妙法)。 二、忻淨厭穢之妙術(忻淨土厭穢土的秘訣)。 三、選擇回向的直心(如來回向的至心)。 四、利他深廣之信樂(利益眾生的如來的真實心)。 五、金剛不壞的真心(不破碎的真實心)。 六、易往無人的淨信(易往而無人的淨信心)。 七、心光攝護的一心(攝取不舍的信心)。 八、稀有最勝的大信(世間所沒有的殊勝大信心)。 九、世間難信之捷徑(一般人所無法相信的往生捷徑)。 十、證大涅槃之真因(覺證涅槃的真實因)。 十一、極速圓融之白道(速得如來的功德大道)。 十二、真如一實的信海(領受真如功德的信心)。” “必獲入大會眾數”,指必為淨土菩薩眾的夥伴。

得至蓮花藏世界 即證真如法性身

“蓮花藏世界”,指安養淨土。“真如法性身”,指與宇宙萬物的真理合一的最高身,即名真 如法性身。所謂真如、法性,即指宇宙萬物的真理。照見心物一如之真理,即名真如,又名法 性(法身)。此是其他宗教學所想像不到的大真理。在西洋,說神造了世界,但是若問:“統 一神和世界的是什麼呢”,則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如法性身”,即指貫通宇宙的法理。

(還相回向) 遊煩惱林現神通 入生死園示應化

“往生即成佛”,一往生即刻成佛。一成佛,即為“還相回向”的菩薩,出現到穢土來濟度眾 生。別的宗教並沒有“還相”。“往相”和“還相”,永遠的相續不斷,此即是真宗。 依“還相回向”出現時,則應眾生機,有時示現種種佛身(應化身),有時示現其他形相。別 的宗教是不談還相的。


(十七)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 焚燒仙經歸樂邦

曇鸞大師遇仙人賜授仙經,得到長壽之法。在返鄉途中,逢遇菩提流支三藏法師,授得《觀 經》。於是,曇鸞大師當場燒舍了仙經,轉向了淨土教。 梁朝的天子,即梁蕭王。 把佛經和仙經一起放到火中燒,結果仙經馬上被燒得精光,而佛經卻完好如初。

天親菩薩論注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淨土論》的注釋,即是《淨土論注》(亦名《往生論注》)。 在“龍樹讚”時,有“憶念彌陀佛本願”,在“天親讚”時,則有“光闡橫超大誓願”、“廣

由本願力回向”。在“曇鸞讚”時,則有“報土因果顯誓願”、“往還回向由他力”。

因此,瑞劔說“依本願力往生”。

老是強調要獲信,乃無稽之談。

往還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如此可明“唯信正因”。很多人雖然知道唯信正因,但仍然想要念佛求往生。不依此一句定心 不行。 為何有信心就能往生呢?乘佛願力故能往生。說“獲信”和“乘願力”是同樣的事。因此,不 乘願力,卻只想要念佛求往生,這是令人費解的。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由“願力”能得信心。信心不是自己想伸手捉住,就捉得住的。 即如“帖外和讚”言: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心相續所生起”。 又“生死即涅槃”,即是“有漏穢身雖不變 心遊淨土樂無邊”(“帖外和讚”)的領會。又

亦是“眾惡萬川一歸入 功德海水唯一味”(“和讚”)之文意。

必至無量光明土 諸有眾生皆普化

此偈文乃述說還相回向的利益。“化”,指被化導,被救濟的意思。


(十八)

道綽決聖道難證 唯明淨土可通入

龍樹菩薩把佛教分為自力的“難行道”,和他力的“易行道”,道綽禪師則把佛教分類為“聖 道門”和“淨土門”。

萬善自力貶勤修 圓滿德號勸專稱

諸善和念佛有優劣。“念佛往生”和“諸行往生”有優劣。萬行即雜行,即是諸行。 此偈文乃標示“自力”和“他力”之別。

三不三信誨殷勤 像末法滅同悲引

“三不三信”,指“淳心”·“一心”·“相續心”,名之“三信”。相反於此者,即是“三 不信”。 “像末”,指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法滅”,指佛法滅的時代。“誨殷勤”,指三不三信的 教法是苦口婆心。“悲引”,指以大悲化導眾生。

一生造惡值弘誓 至安養界證妙果

“妙果”,指佛果。“證”指覺證。


(十九)

善導獨明佛正意

善導大師生於佛滅後一五六一年,六十九歲入滅。大師的老師即是道綽禪師。 “獨明”,指大師造《觀經四帖疏》,闡明《觀經》的本意。《四帖疏》以外,又著有《往生 禮讚》等,述明“弘願”(十八願)。故言:“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悲愍修“定善”(坐禪)和“散善”(守道德,持戒律)的行者,及造了五逆罪的惡人,為之

闡述“光明”“名號”的利益。諸佛也哀愍眾生,但唯有阿彌陀如來是以光明·名號救度眾

生。此教示我們,名號為父,光明為母。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慶喜一念相應後

如來的“本願海”,又名“大智海”,又名“智願海”。“開入”指仰信。淨土真宗,乃“本 願的宗教”,亦是“佛智的宗教”。“佛智”和“大悲”為一體的,即是“智慧”,因廣大無 邊,故言“大智海”,又名“不思議”。凡夫的智慧,乃相對的智慧,如來的智慧乃絕對的智 慧。佛智不思議,凡夫以帶罪之身能“就這樣地”往生成佛,故言“不思議”。“佛智不思 議”,即“本願力不思議”。 領受“金剛心”,即是獲大信心之意。得“金剛心”(信心)即是頂戴佛智。仰信“佛 智”或“本願力”,即是領受“信心”(弘願的信心)(他力的信心)。“慶喜一念”(一念 喜愛心)即是“信心”。“金剛”指金剛石,這是最堅固的石頭。得“金剛心”者,不會被煩 惱粉碎,“根本無明”亦會被此破除。

與韋提等獲三忍

“韋提”,指女子,乃頻婆娑羅王的王妃。“三忍”指喜忍、悟忍、信忍,亦指“無生法 忍”,指已得“名號無生法”。

即證法性之常樂

我們得大信心的話,也會和韋提一樣,於現生得“無生忍”(信心),死後得成佛。


(二十)

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

源信和尚生於六十六代朱雀天皇的時代,七十六歲往生。因隱居於比叡山東塔(橫川)的惠心 院,故又被稱為惠心僧都(惠心和尚) 拜閱《大藏經》共五遍,深究了大小乘佛教的源奧。

專雜執心判淺深

“專”,指“專心”、“專念”,即指的“真實信心”。“雜”,指“雜行”、“雜修”。

判斷分別“雜行雜修”和“專心專念”,何者為深,何者為淺者,名之“判淺深”。 就如淨土真宗被稱為“一向宗”一樣,“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淨土真宗的成規。 不論多麼勤快地到寺裡參拜,“雜行雜修”者無法獲救。

對“五種正行”而有“五種雜行”。 一、“誦經”,在佛前只誦讀淨土三部經。若是誦別的佛經如《般若心經》或《觀音經》等的 話,那即成“讀誦雜行”。 二、“禮拜”,只供奉禮拜阿彌陀如來一佛。若是供奉諸佛菩薩,又到廟裡拜神者,名之“禮

拜雜行”。

三、“觀察”,以心眼觀見淨土莊嚴。若是觀察其他莊嚴者,名之“觀察雜行”。 四、“稱念”,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是稱念其他咒文·佛名者,名之“稱念雜行”。 五、“讚歎供養”,只限於讚歎供養阿彌陀如來一尊佛若是讚歎供養諸佛菩薩及諸神,名 之“讚歎雜行”。 此五條乃淨土真宗的成規。出此成規者,即是“雜行”。 讓人占“八卦”,看日子的凶吉,看地理風水、看面相、手相等,皆為“雜修”。祈求此世的 幸福平安者,亦是“雜修”。 不論對“雜行雜修”多熱心,從“真理”來看,皆是膚淺。“專修·專念”甚深甚深。 出身於真宗家庭的人,若雜行雜修的話,即會被嚴厲的責備。因那樣作是無法往生淨土的。事 實上,連真宗家庭出身的人,大多數也是在“雜行雜修”,這是令人遺憾的事。 “雜行雜修”的人無法往生淨土。 “執心”指執著。一心一向的人,心是堅固,是深的;雜行雜修的人,心是膚淺的。“雜 行”的人,要往生很難。即使往生,也是“化土”的往生。

報化二土正辨立

《處胎經》曰: “往生化土的人,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專修的人,能往生淨土。但是雜修的人,即使往生,亦是入“懈慢界”(化土)(胎宮)。

極重惡人唯稱佛

拜讀《觀經》的話,可知道極重惡人(下品下生的人),雖沒有積善根,臨終時,得遇善知 識,教稱佛名,因十遍念佛,而得往生,此即名“唯稱佛”。 很多同行見到此文,以為只要“念佛”即能往生淨土,這是要不得的想法。 “稱名念佛”的“稱佛”,並不是指“只要稱名即可往生”,亦不是指“念佛求往生”的“稱 佛”。 第十八願,乃“至心信樂願”,即是“信心正因”的本願。 “稱名”,又名“信海流出”,名“必具名號”,此指有“信心”者,必會念佛。“信心”是 往生的“正因”,“稱名”乃“報恩行”。 不論“信心”有無,只要口中念佛即能往生的想法是錯誤的。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此文取自源信和尚的著作,《往生要集》“雜略觀”的內容。 “我亦在彼攝取中”,首先當明白清楚的是,是獲信了才被“攝取”?或是念佛了才被“攝 取”?依《觀經》言,則是念佛被攝取;依《大經》言,則是獲信心被攝取。 此文取意於“雜略觀”之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

常照我身”。

故言依念佛(信心)被攝取,是妥當的。 七高僧中,上三祖(龍樹·天親·曇鸞)是“大經法門”的人。下四祖(道綽·善導·源信· 源空)是“觀經法門”的人。“大經法門”是“信的話即能往生”的教義;“觀經法 門”是“稱名吧!稱名者得往生”的教義(法門)。 淨土宗乃“觀經法門”,淨土真宗乃“大經法門”。此故,從昔至今,就著這個問題(往生是 信心?或是念佛?)的論爭一直不斷,到現在仍然沒有個著落。 因僧侶之間的論爭無結果故,自然真宗的門徒中也無結果,到底哪個才正確呢?誰也拿誰沒皮 條,此是實話。 當然二者中,以淨土真宗的說法正確。但是淨土宗,則主張自己的宗派正確,而不依從真宗。 大正十三年,橫川時代淨土宗的學者圓宣(1717~1792)著作的《教行信證破壞論》一書被複

印出版。瑞劔立刻將之買下讀完。那是一本論鋒相當銳利的書的。當時龍谷大學的中井玄道教

授很遺憾的說:“真宗無出來應戰的人嗎”?

在那本書出版後的第十年,終於大谷派的石川舜臺老師起而應戰,著了《教行信證破壞論駁

言》。兩本書比較之下,淨土宗人的觀念是,親鸞聖人所言是無稽之談,是“廢師自立”。石

川師的論說則是取精神甚於文字。此故,二者的論爭,平分秋色,直到今日為止,依然僵持不

下。因此,現在的同行,不知究竟聽誰的好而猶豫不決。

其實此問題,在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在世時,即已發生過了。《御傳鈔》“第六段”裡面提

到,法然上人讓三百多名的弟子,依“信不退”和“行不退”的兩座就坐。當時就坐於“信不

退”座的人,只有聖覺法印、親鸞聖人、熊谷直實和法然上人而已。

究是以信心往生呢?還是以念佛往生呢?這個問題必須究明清楚才行。當然是“信不退”好。 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信心是“本”,稱名念佛是“末”。信心是往生的“正因”,念佛不是正因。有如此的肯定才 行。依此“正信偈”的文面看,似以“念佛”獲攝取不舍,其實此文的精神,乃以“信心”獲攝取 不舍的。


(二一)

本師源空明佛教 憐愍善惡凡夫人

法然上人的傳記中,值得信賴的有:《勅集御傳》(四十八卷)、覺如上人的《拾遺古德傳繪 詞》(九、及聖覺法印法師的《十六門記》(一卷)。 法然上人生於人皇七十五代·崇德院·長承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八十歲入滅。不論智慧或大 悲,皆是日本第一。 上人信奉善導大師,尊其為師。 法然上人,依止皇圓法師學“天臺學”、依止叡空法師學“真言”及受“大乘律”、依藏俊法 師學“法相”,依寬雅法師學“三論學”、依慶雅法師學“華嚴”、依實範法師聞小乘戒,是 位拜讀《大藏經》五遍的大學者。

真宗教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真宗教證”,指真宗的教、行、信、證(南無阿彌陀佛)。“片州”指日本。“選擇本 願”指第十八願。真宗是惡世時導引濁惡邪見的凡夫往生淨土成佛的宗教。 日本人是只知“神”不知“佛”的國民。嚴格地說來,是連“神”也不知道。女學生們寫到有 關宗教的作業時,大都寫西洋的神。日本人對佛教還是沒有很清楚。要瞭解“佛”,至少要發 自內心來理解“三諦圓融”和“八不中道”的真理。往生極樂要求享樂者,並非佛教。 佛教乃理解“法界真理”的教法。依真理破眾生的迷執,和一切眾生一起成佛至涅槃,證得永 久救度眾生的身者,即是佛教。享樂者非佛教,超越苦樂,得涅槃之常樂者,方是佛教。 學“佛教”,首先要知道天地萬物為何。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佛教的目的,是出離“生死”到“涅槃”。聞了佛教有疑心的人,是無法往生淨土的。

不知“依本願力往生”者,其心即是“疑”。源信和尚言:“妄念是凡夫的地體,妄念外無別 心”(橫川法語)。 學佛者至少得知道此法語,及“依本願力往生”二句不可。 “信心”怎麼辦呢?“本願力”(勅命)(名號)中可發現“信心”及“往生”。發現時,則 知“信心”即是“往生”。自己所知道的,所想的“知識”和“思惟”中並無“信心”。“本 願力”中方有“信心”,有“往生”。在“本願力”中發現“信心”,此乃獲得信心的秘訣。 所謂“安心的極意”,此即是極意。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必以信心為能入”,即淨土真宗的極意。 “正信偈”已講的如此清楚了,大多數的同行們卻執意要“念佛”才能往生,這是什麼緣故 呢?難道沒有讀過“必以信心為能入”嗎?難道是視而不見嗎?此句足可解決淨土宗和真宗之 意的爭議。其實這問題早已不是問題了。 爭議至此已水落石出。但是當你被問到:“得到了信心嗎?”的時候,你回答得出來嗎? 《報恩講式》(覺如上人作)曰: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仰信)無行不成的願海(本願力)”。

“忘己”即是“就這樣地”的領解。 “忘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忘念佛 唯憶佛恩”。 “忘信心 本願力”。 “忘己 唯仰佛恩”。

“忘己 做阿呆”。

“忘己 就這樣地”。

“忘己 啊!月亮”。

“去來發遣聲中忘我哉”(瑞劔)。


(二二)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大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以信為能入”。 “大士”指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宗師”指中國(曇鸞、道綽、善導)和日本(源信·源 空)的五位祖師。“正信偈”即是傳述“大士”和“宗師”們的教法的偈文。不讀“正信 偈”和《和讚》的人,無法真正的瞭解“真宗”。

道俗時眾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六十行,一百二十句(完)。

昭和五十五年(1980)二月二十七日 瑞劔

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