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HK Horai

一如的世界

一 「一念發起」


問:請老師說明何謂「一念發起」?

答:一般人的缺點,都是用凡夫的思維去想「一念發起」,所以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都是屬於自力的心。「一念發起」不是自力,是如來的回向。《教行信證》提到:信、行都是如來所回向。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都忘記「功德」和「真實」。兼備「功德」、「真實」的就是法,法同時也是真理。「功德」不是死的,他是活生生的,他一定會到凡夫的地方來。功德約法的角度就是如來,即是真理。如同父母一樣,父母的恩德自然會流露到孩子的身上,照顧孩子,讓孩子得以成長。

孩子能夠長大成人,都是依賴父母的恩德,但是很多孩子都自以為聰明、了不起,以為都是靠自己就能長大成人,都忘記父母的恩德。孩子之所以能正常發育成長,都是父母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反之,父母沒有盡責照顧的話,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即使身體長大成人,但是心智也會比較不健全和偏激。因為孩子都是跟著父母的腳步學習成長,所以重點在於父母是否有真實的德行出來。從這個法理說,孩子之所以能夠長大成人,並非孩子偉大,而是父母的恩德力量。

父母的恩德,擴大來說就是法,就是真理。法亦如是,如來的回向即是指此。

當我們看到漂亮的東西,自然而然就覺得很舒服,如同我們看見花朵會感覺很美、很漂亮。(日文“漂亮”同時有“清淨”之意)所以到清淨的環境,心也跟著清淨。並非我們有修行的能力讓心清淨,而是周遭的環境和因緣使我們不知不覺地清淨起來。像太陽一昇起,大地就會呈現光芒,有光的地方就會開花,樹葉也會發芽、繁茂。

「開眼」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是因為陽光。日本山口縣有個秋風洞的洞穴,生長其中的魚,因為終年不見陽光,所以都沒有眼睛。我們有眼睛能見一切,都是拜陽光所賜。世間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無有一物是獨立成長的。

所以晚上沒有光線時,只好借助燈光,否則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但是,心也只能像燈光的亮度而已。太陽一出來,不只眼睛能見物,我們的心也跟著光亮。

我們要問:「一念發起」的一念到底從那裡來?

太陽出現時,是以太陽為起點,才有「一念發起」。陽光就如同阿彌陀佛的佛心,佛心一顯現,我們的心就跟著光明起來,這樣子就是回向。佛心一定會放光(功德力)出來,像太陽一出現,一定普照大地。所以,並非我們的心自己變亮、變光明,而是靠陽光的力量。白天躺在床上會睡不著,也是因為天亮,陽光的力量。我們能活著,都是陽光的恩惠。同理,我們亦蒙佛心的恩惠,佛心即是功德,亦是真實,也是法、真理,這些(佛心、功德、真理、法)都一樣,只是用字遣詞不同而已。

何謂「信心開發」呢?阿彌陀佛的陽光一出現,大家的信心都開發了。重點在於不是從自己出發,我們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偉大的是宇宙力量——佛力。所以《恩德讚》處處指歸如來之恩德。佛的恩德廣大不思議,這是無法想像的。

學真宗法門愈深入,愈憍慢不起來。因為自己一點力量都沒有,有的只是佛的力量。我們有的只是感恩,無限的感謝而已。用凡夫能理解的比喻就是太陽。

《教行信證》云: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無礙光明就是功德,阿彌陀佛用光來破我們的無明,佛光是智慧之光,所以並非我們聰明。凡夫不了解何謂佛,何謂功德,所以愈學佛慢心愈重,愈驕慢,自以為是。真正遇到真實的人,會非常謙虛,不得不謙虛。反之,會錯覺的以為自己有修行、與眾不同,懂的愈多,慢心愈重。當他遇到真實——無礙光明,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佛力,一切都是托佛的福,此時的當下就是「信一念」。徹底的發現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所以沒有什麼好驕慢的地方。凡夫是慢心很重的存在體,如此的凡夫會驕慢不起來,全都是因為遇到真實明—阿彌陀佛。

我們為何會與他人吵架、起爭執呢?我們總認為自己對,要別人聽自己的。「一念發起」重點不是自己發起這一念,是如來無礙光明的力量顯現在我的身上,這個就是「信一念」。

但是很多人都忘記太陽光的存在和力量,忘記阿彌陀佛的存在與功德,於是自己要獲得信心,「我要一念發起」,用凡夫的思維做出發點,這些都是錯誤的。




問:「一念發起」其實已經具足圓滿,此一念包含真實、功德、真理……但是根據「親鸞會」的說法:一念發起的同時必須要覺知。覺知與不覺知的想法,又引導到凡夫的思維。請老師針對「一念發起」與「覺知、不覺知」的相互關係,作進一步開示。

答:「親鸞會」的錯誤是強調「凡夫要有體證」。老師比喻說:這個季節來到台灣,因為天氣很熱,所以穿短衫還要吹冷氣,但是在日本卻要穿衛生衣,開暖氣。老師穿短袖、吹冷氣又開暖氣,不知道是冷還是熱。(因為老師還不能適應台灣的氣候)

人會感覺冷熱,並非自身能感覺冷熱,而是周圍環境溫度變化所致。「體證」的問題出在從自己出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都是假的。如果以自己為出發點就是錯誤的。為何大家都會掉進陷阱呢?因為我們都是很自我很強烈的。

(老師書八識)

末那識執著有實我、實法之見。末那識是很根深蒂固,它執著我,我執就是從這裡來的,執著東西、物是存在的、是實有的,這就是「有見」,所以沒有辦法無我。

(師舉筆)這是筆,我的筆,我的筆被他用了,這些都是末那識的作用,你一起心動念,末那識就出來了。我們執著的見(種子)會儲存在阿賴耶識,一進來就不會消失,會跟著我們帶到來生去,無論投胎為貓狗或任何一道,它都不會消失,這真的很可怕,也是最棘手的地方。

所以,一般講的「信心」、「信一念」都是在末那識,執為實我的立場講的。

他們執著「一念」,這樣就是「有見」,用凡夫的知見去造一個「信一念」的世界出來,然後自己在當中打轉。我們拿錢幫助別人,總是記住我當初幫助他多少錢,可是他現在忘記了,忘記我曾經對他的好,我們人會有這樣的心態,很強的執著心。當我們記住對誰好的心發起,這樣的心就是「慢心」,當下我們就已經忘記「眾生恩」了。都以為自己最偉大,都是別人欠自己,自己都沒有欠人。

親鸞會的錯誤是在強調凡夫的「信一念」,這樣的想法都是執著實有的有見。「我」什麼時候「獲信」了,然後就執著那一點;「我」什麼時候「獲得信一念」了,然後慢心就起來了。

重點在哪裡呢?

不是「我懂了」,是「如來讓我懂了」,是如來的力量讓我懂了。

但是一般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都說:「我懂了」,「我獲信了」!這就是錯誤之處。當你真正懂得時,不會強調自己懂了。

真正懂得如來的人,他只會:「爸爸、媽媽感謝您」!

知道佛恩的人他是感謝,他不會說:「我懂得如來了」,「我知道」,「我獲信了」!真正獲信的人只有「仰感恩,俯懺悔」的心情而已。凡夫最棘手的地方就是「末那識」,它常常讓我們自己騙自己,也因為它讓我們在生死苦海之中流轉不已。

問:聽說親鸞會是從西本願寺出來的,它的傳承為何?

答:高森先生本來是西本願寺的僧侶,後來自己獨立。雖然出自西本願寺,但是卻受到東本願寺的清澤滿之的影響很大。清澤滿之的哲學思想濃厚,對於「一念覺知」的體驗跟基督教「聖靈充滿」的觀念很相似。要破除對親鸞會的迷思,最好的就是蓮如上人的《御文章》,《御文章》的內容沒有這些(實有實法),不講實有實法。

問:請問老師認識高森先生嗎?或是有過和他切磋?

答:沒有,也不認識,只是聽聞而已。老師的老師(瑞劍老師)是直接批判親鸞會,他們為了要獨樹一格,所以強調凡夫的「信一念」,祖師沒有講的話,他搬出來講。高森先生也受到日蓮宗的影響很大,所以親鸞會在日本有「真宗的創價學會」這個別稱。




二 二河白道·三定死


問:請老師說明「二河白道」和「三定死」。

答:(師畫圖題曰:二河白道譬喻) 這邊有一群人,屬於沒有信仰的人,許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活在醉生夢死的世界。活在這樣環境當中的一個人,突然發心求道,從人群之中走出來求道。當他離開人群的時候,人們(眷屬、親友等)就對他說:「你不要那麼想不開呀!你要回來跟我們一起啊!這樣子過不是挺好的!」一直勸他回頭。這個人毅然決然的離開人群,開始他的求道之旅。就這麼走著走著,突然間走到河岸,遇到一邊是火河,一邊是水河。

水河代表順境、順緣,火河代表逆境、逆緣。

當我們遇到順自己心意的時候,就像水的一樣不斷擴散、擴大出去;例如我們如意時,像賺到錢一切都很順的時候,心是不會想要停止,會像水一樣的擴散效應,想要越賺越多,貪欲無有窮盡。

當不如己意的時候,火氣就來了。例如我們想要有錢卻沒有錢的時候,心情就會很焦慮、很暴躁。




我們日常生活就是處於水火二河的世界。會碰到水火二河的遭遇,正顯示我們反省的內觀世界,源自於不斷的求道,然後生起反省之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內心有著順逆交雜。求道者因著這樣的反省,看見自己在遭逢順境時,內心會有竊竊的喜悅,碰到不如己意的時候,火氣就上來了。

當我們活在醉生夢死環境之中,要遊玩、要吃喝玩樂會有很多同伴。但是,當一個人發現生命為何而有了疑問,生起求道自覺的心,於是走出來,求道的時候卻沒有同伴,完全是獨自一人。

大家都一樣,你們一起相約來聞法,這樣的心(求道)還很弱,當你向道之心強的時候,自己一個人也會跑來。當你求道之心生起,接下來就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跟自己的內心起鬥爭、論勝負。一旦敗給自己的內心,就無法繼續求道了,許多人都是敗在這裡,於是不能繼續走下去。開山祖師親鸞聖人也是走過這段心路歷程,跟自己的心掙扎很久,這點是很難很難的地方。所以我們交朋友要謹慎,不好的朋友會影響我們。

(師書寫)「真劍勝負

——日文之意即是認真、玩真的。

當你使用真劍與對手比試的時候必須非常認真、小心。當我們真正跟自己心掙扎的時候,此時心境就會明白善導大師所說的「二種深信」: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刧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度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當你內心無比掙扎,發現自己竟是無有出離之緣的人,有這樣心發起的人,才算是開始進入宗教的世界。沒有這樣子自覺的人(無有出離之緣),就算他怎麼拜佛、跑寺院….,這樣的人就像天空的雲一樣,四處飄蕩。

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是很無常的,就問弟子:「生命幾何」?

弟子回答:一年、一個月、三天、一天……

都不對,生命是在出入息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了。沒有無常觀的人,總認為自己還可以活五十年、三十年、十年,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學佛的,因為他們沒有內省的心,沒有「真劍勝負」的心出來。所以要問自己:現在就死了怎麼辦呢?學佛的人「念死」是很重要的,以為自己還可以活很久,這樣的人離佛法是很遠的。像一生病就趕緊找醫生,以為看完診吃藥就會沒事,有這樣心態的人是沒有辦法學佛的。醫生的藥是有限的。有念死之心的人,就會有「真劍勝負」的心出來。此時已經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說明,而是現實的問題了。

「三定死」指求道者離開人群,反省內觀、跟自己內心掙扎,遇到瓶頸的時候,此時走回頭路是不可能的,可是要往前走,一邊是水、一邊是火,根本沒有辦法繼續前進。想要前進卻進不了,後退又無路,這個時候是你的話會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還以為自己是不會死的人,會後悔不及的。真正的宗教是從「三定死」入門。

當你前進不得,後退無路,又不能坐以待斃,因為生命無常,這種當下的心境就是「三定死」。這個時候你找醫生也沒有用,醫生也救不了你,「藥」到底是藥還是毒都不知道,因為藥性本身就是一體兩面,毒與藥只是一線之隔。

問:二河白道指的是我們學本願的過程?或是通指所有聖道門的學佛過程?

答:這是指淨土法門的過程。

問:「三定死」是功德力使然?還是我們必須深刻反省?

答:從擴大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法的力量(法德),能夠從「三定死」之中體會到法的力量(法德),這樣的人算是入門了。一般的人通常都是逃避。

問:當我們置身「三定死」心境時,感到痛苦、無奈,會想要逃避,該怎麼辦?

答:有這樣的心境(感到痛苦、無奈,會想要逃避)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能逃得掉水火二河嗎?因為你走到哪都會碰到這兩條河。

師問:你們能夠離開這兩條河嗎?

學生答:沒辦法。

師再問:怎麼辦?

學生答:南無阿彌陀佛。(眾笑),念佛都念不下去……

師:沒有錯,此時你根本沒有辦法念佛,也沒有辦法信佛。

(師書寫:)

絕對無力、絕對恐怖、絕對黑暗、絕對孤獨、絕對絕命

三定死的心境,以上五種會很強烈。

問:這是每一個學本願的人必經之途?

答:學本願的人沒有遇到三定死,無法進入真宗之門。所以三定死很好,在宗教來講,碰到三定死的人,他會很認真。

問:這種心境會很痛苦,好像一塊石頭壓著心頭般的難受,每天活的像行尸走肉一樣?

答:如果沒有受這個苦,是無法找到真實之路。人過的太舒服是不會尋找真實的路。

問:很多人都是到這裡卻退心了?

答:如果退心的話,只有不斷輪迴的份而已。



三 信心決定·機法一體


問:我聽聞本願教法,最早從游老師處獲得安心,後來聽了親鸞會的「一念覺知」之後,信心便破了。因為親鸞會的講法:「被阿彌陀佛救度會清清楚楚」,在游老師座下學習根本沒有聽過如是說。(敘述略)………直到體驗親鸞會所謂的「一念信心」,之後便獲得安心與滿足。

師:你之所以會有此心念,是因為你有苦過。一樣是看『安心決定鈔』,沒有苦過的人,無法體會彌陀的慈悲。

問:以前看很多次,都不曉得意思。

師:苦很好!至少你要苦過一遍,等你走過來之後回顧,你會清楚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彌陀的慈悲。

問:而且會發現,原來自己絲毫都沒有力量,全部都是彌陀的救度。

師:對於本願的生起本末就會很清楚了。

問:對!而且覺得名號是活的,而且有功德力。

師:(師書寫: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有的只是這個——就是聞南無阿彌陀佛的生起本末,除此之外無他。是為誰的南無阿彌陀佛呢?南無阿彌陀佛是為誰而來的?很多人把南無阿彌陀佛當成「符號」而已,所以沒有生命。

南無阿彌陀佛為了我,化為名、化為聲音,「南無」是坐在「阿彌陀佛」上面,就好像媽媽抱著孩子,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南無是「機」,阿彌陀佛是「法」,整個是南無阿彌陀佛,他是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是不離開「機」的,同樣的「機」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如來,這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我不離如來,如來不離我。本來我們是被阿彌陀佛抱著,但是一般念佛人都是跳出來,然後緊抓著阿彌陀佛,要阿彌陀佛救自己,這是很多學佛人的心態。如來和我是不離的,是一體的相。

「我」在的地方一定有「佛」,「佛」在的地方一定有「我」,這就是「佛凡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一般人都是跳離開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所以才不會安心。真正的阿彌陀佛是把我抱在懷中。這個就是法,就是真理,就是無量壽,永遠的生命。




問:「信心決定」的人,是否需要別人的印證或提示?

師:不需要。凡夫跟佛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我們同是迷執的凡夫,凡夫如何能為凡夫印可呢?你有沒有信心決定只有如來知道,因為如來是清淨真實、真理與法的存在。

問:我們聽聞老師的說法,身心的感受可以講給老師聽,辨別領受法義的正確與否,這樣如法嗎?

師:這是必要的。將領受的法義覺受講給老師聽,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想錯,或者自以為是。有錯誤的想法,老師才能為我們糾正。但是信心決定的印可,凡夫是沒有資格的。

何謂如來?如來是「迷悟一如」。佛不講迷、悟,佛本身就是智慧與慈悲,佛是超越迷悟的存在。我們凡夫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管見去想像:「我這樣做阿彌陀佛就會救我,我沒有這樣做阿彌陀佛就不會救我」,阿彌陀佛不是我們想像的心胸狹窄的佛。最後有的只是「不可思議」,所以是「不可思議光如來」。當你對阿彌陀佛起這種不可思議的心,對於阿彌陀佛是絕對信賴、沒有絲毫懷疑的。

不要用凡夫的心去想像佛,因為這樣根本不了解何謂凡夫,不了解自己有多少能耐,才會用凡夫的心去測度佛的境界。

問:善導大師說:「但使信心求念」是什麼意思?

師:「但使信心求念」分為兩個立場,一個是佛、一個是機。在佛的立場是迷悟一如,佛是不斷的要給我們;凡夫的立場是:原來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力。

問:「信心決定」之後,是否要繼續聞法,他算是完全對法義了解,還是……?

師:很多人自以為「信心決定」之後就畢業了,這些都是假的。真正「信心決定」的人,反而會更加想要聞法、愛法樂法,對聞法永遠不會感到厭倦。

何以故?「彌陀五劫思維,但為親鸞一人也」。所以你會更喜歡聞法,不會起懈怠的心,因為是「為我一人的阿彌陀如來」。把阿彌陀佛比喻作父母來說:你不會因為信心決定就不要爸爸媽媽了,你會更愛父母,感恩、尊敬父母。




四 稱名,是誰的稱名呢?


問: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中,只有稱我名號而已,並無三心(至心、信樂、欲生),這樣是抽象的概念,或是真實如此?稱名真的具足三心嗎?

師:善導大師說「稱我名號」並沒有錯,但是很多人把稱名當作自己的稱名,自己的念佛。是誰的稱名呢?如果是你的力量念佛的話就錯了,你能夠念佛是因為彌陀的功德力,讓你從嘴裡出來的。小孩子會叫爸爸媽媽,不是他本身偉大自己會叫的,是父母的恩德讓孩子叫爸爸媽媽、愛爸爸媽媽的。父母親充滿恩惠、德行,孩子自然就會來親近;如果父母做的不像父母,孩子就會遠離他們而去了。

孩子之所以會孝養父母,是因為感受到父母的恩德力。像繼父、繼母的話,只是義務的照顧,孩子內心的感受就不一樣。

問:昨天講到「七寶池,八功德水,琉璃世界的莊嚴景象」是屬於方便之說,今天又說到一般人的「一念覺知」的信心發起,和基督教的「聖靈充滿」的迷思,最後老師又說:阿彌陀佛就是法、就是真理,這個「真理」究竟是什麼東西?可否請老師將它具體說明。

師:阿彌陀佛是證悟宇宙天地實相的人,與真理、法合為一體的人。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壽」,「光」是智慧的世界,「壽」是慈悲的世界,智慧與慈悲達到圓滿的人就是佛。我們凡夫是沒有智慧的。凡夫之中是有很聰明的人,但是無論他怎麼聰明絕頂都不算是智慧。前幾天的地震,沒有發生前你們能預知嗎?(師指凡夫的有限及後知後覺)「慈悲深遠如虛空,智慧圓滿如巨海」這就是在描述阿彌陀佛。

問:真理和虛空是等同的嗎?

師:真理是無限大的,「虛空」只是形容,因為它無限大,無可比擬。

問:是否可以將真理比喻為「無對待的世界」?

師:是的。真理不是相對的世界。

問:阿彌陀佛把我們救度,就是讓我們成為真理,成為一種沒有對待的無我境界?

師:是的。

問:稱名能破一切無明,滿一切志願,是否有分「當益」和「現益」?

師:「信心決定」的人,佛的智慧會顯現在他的身上成為「用」,現生對於智慧功德只有德分而已(領受,但沒有具足佛的智慧)。雖然是凡夫卻離開凡夫的想法,會有佛的智慧出來。如同孝順父母的人,父母的心自然會傳達在他身上,他會去做父母想要做的事情。父母親對於孩子做錯事情而喝斥,叫孩子「出去!」,有些小孩子就真的離家出走了。真正孝順的孩子會知道,父母親的喝斥並不是真的要趕自己出去,而是要自己不要再犯錯了。「佛語」和「人語」不一樣,佛說的話含有佛心(無盡的悲心和願力)。當佛說我們是愚痴、煩惱、虛假不實的眾生時,千萬不要自卑,佛的背後是說:「儘管你們是如此愚昧,我還是一定會救你的、保護著你,不要擔心喔!」阿彌陀佛跟我們眾生的關係是一體的,不是陌生的關係,是親子之間的關係。真正的親子關係是做父母的會講重話,但是講重話的當下,絕非嫌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更好。如果真的是親子關係,他的力量會很強。

老師小的時候,家中兄弟姊妹很多,老師又特別調皮。有一次被爸爸罵,老師就頂嘴,然後就被爸爸趕出去,「你給我滾出去」!老師就真的離家出走了,但是又沒有地方可去,於是就在田裡徘徊。後來祖母就出來找老師,安慰老師說:「你這個傻孩子,爸爸怎麼會真的趕你走,他正等著你回家。爸爸正擔心你,這麼晚了,到底跑到哪裡,怎麼還不回家?」於是就帶著老師回家。回家之後老師就跟爸爸賠禮認錯,當晚就跟爸爸抱著一起睡覺。當時老師一直以為爸爸真的不要他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爸爸說「你給我滾出去!」,內心實在是希望老師不要學壞,其實是等著老師回來的。

父母的心是很慈悲的,當他罵你渾蛋的時候,背後是無限的慈悲,他是用無限的慈悲講出訶責的話。在我們凡夫的世間,形容「一如的世界」就是親子之間。

我們跟阿彌陀佛之間也是這種親子關係,不論我們如何罪業深重,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懲罰眾生。阿彌陀佛捨不得處罰眾生,基督教的神會懲罰眾生。佛是不會懲罰眾生的,大家安心的被阿彌陀佛罵沒有關係!不管阿彌陀佛對我們說多麼重的話都不要擔心,不管我們種了多少業,阿彌陀佛都不會嫌棄我們,總是摸摸我們的頭啊。


台灣高雄法雷寺

2007-01-03

1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